中国首家平民家庭博物馆——袁裕校家庭博物馆

时间可以是随意翻过的日历,时间也可以是一段难忘的记忆,一部厚重的历史。

  

博物馆就是一个留住时间、承载历史的地方。

  

这些年,笔者在国内外旅行,曾经参观过博物馆。这些博物馆,大多是以地域、或历史文化名城命名。以个人名字命名的博物馆,也几乎都是帝王将相、达官贵人、名人名家。早就听说三十年前在农行的同事袁裕校办了一家个人家庭博物馆。他没有显赫的家世,没有功成名就的声望,一介平民,这个馆能立得起来吗?不禁心生疑窦。

  

1986年5月,袁裕校由兴山县农行一名会计员借调到省分行《湖北农金报》做摄影记者,与报社领导一起到笔者所在的鄂西北一个县支行出差。两个月后,我也调到该报当编辑,和袁裕校成为同事。一年后,省分行给了他一个“带帽读书”的机会,去中南财经大学专修科支行行长班脱产学习2年。此时,袁裕校还不是行长,就因为他在兴山县支行揽储上有创新,发挥摄影特长,推出储蓄个性化宣传,而受到省分行存款处嘉奖。毕业后调任省农行宜昌干训部主任,后又离开银行任兴山县移民办副主任、兴山县驻武汉办事处主任。在三峡工程建设的大背景下,移民办、驻汉办都是挺风光的单位,他也是当年兴山县最年轻的科局级干部。1995年,看到原来不少农行同事纷纷下海,袁裕校也辞职投身商海,投资房地产,淘到了第一桶金。后来又办过几家餐饮企业,实现了财务自由。

 袁氏家训

  

因为我在机构分设时进入新组建的农发行,与农行的朋友渐渐联系少了。前几年,得知袁裕校开办家庭博物馆,成了新闻人物。今年1月20日,沐浴着冬日暖阳,笔者走进了中国首家平民家庭博物馆——袁裕校家庭博物馆。博物馆位于宜昌市点军区五龙村五龙河街,从宜昌城区出发过夷陵长江大桥只需要十来分钟车程便可到达。这里濒临长江,绿荫环绕,环境优美,交通十分便利,选择这里开馆可见主人良苦用心。这儿以前是长航红光港机厂子弟中学,闲置多年。袁裕校筹资650万元,将这所废弃的旧学校改建成如今的家庭博物馆。青砖灰瓦,旧迹斑驳;毛泽东主席雕像耸立院落中央;三面教学楼上一些带有那个时代印记的标语,都保存得完好如初。李路拍电视剧《山楂树之恋》,曾选择这里作为外景地之一。

  

进入此地,一如踏入时光隧道,又回到上世纪七十年代。

  

博物馆内,陈列着袁裕校家庭自清晚期至当代的100多年生产生活用品和文化精神证物,其中文物单品3万余件。旧式建筑的一砖一瓦,解放初期没用完的粮票布票车票,都完好保存;《袁裕校家志》记录的历史,更是上溯至该家庭始祖从河南迁徙到兴山定居的1461年,时间跨度500年。在长达100多年中,袁裕校家族虽多次搬迁,但其家庭用品都无一丢弃,四代接力,终于瓜熟蒂落。为保存这些文物,袁裕校花去了所有积蓄和做生意赚的钱,共计2000多万元,方成就了今天家庭博物馆的规模。

 展厅中的老物件

  

“这儿有我爷爷解放前要饭的碗,弹棉花的弓;我父亲在抗战时期当背夫用过的背篓;我使用过的‘大哥大’、BP机;我女儿使用过的手机、电脑......”对55岁的袁裕校来说,每一个老物件都能打开记忆闸门,都能讲述“我爷爷”“我父亲”“我自己”或者“我女儿”的故事:祖父是个“睁眼瞎”,父亲读过私塾、进了银行,自己辞职下海最折腾,女儿加入海归潮……

  

博物馆收藏了袁家自清末到新中国成立百年来舍不得扔掉的旧物件,以及翻山越岭淘来的“破烂”——3万多件“宝贝”。其中有家具、衣物、日用品、粮票布票、杂志报纸、家庭生产器具、墓碑等;大的有雕花床,小的有绣花针。在留存的文字资料中,有公粮契约、购物清单等,件件记录、承载的是这家人百年来的奋斗经历和悲欢忧喜,普通人家的生活琐事。上世纪三十年代祖父那辈人穿过的长袍马褂,上世纪五十年代父亲用过的搪瓷盆、茶杯,上世纪八十年代馆主踩过的缝纫机,新世纪女儿从澳洲求学寄回的袋鼠皮饰……这些展品谈不珍贵,馆中的每一件器物上,都有生活留下的温度。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曾随处可见。可是,当它们走过时间的长河,聚集在一起并集中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时候,我们内心深处的记忆就被不可遏制地被激发了,不禁引起强烈共鸣。一个普通家庭的变迁,其实也是我们的民族、国家发展的缩影。

  

袁裕校在整理和收集这些馆藏中,付出了极大艰辛。为节约成本改建博物馆,他曾当了三年泥瓦工,把墙壁上涂抹的石灰水泥一层层抠掉,让它露出青砖的本来模样。为此,手套磨破了上百双,鞋子穿破了十几双,板车换了4辆。他先后两次从梯子上摔下来,断了几根肋骨,住了几次医院……

 展厅一角

  

一块“宜昌市知识产权保护单位”的标志挂在博物馆大门,表明地方政府对博物馆的支持。袁裕校被评为湖北省劳动模范;获得第四届“薪火相传——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年度杰出人物评选”活动“年度贡献奖”。评委会给他的颁奖词是:“一个家庭博物馆,是100余年来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教材。他用丰富而翔实的家庭史料见证着历史的盛衰和变迁,填补了我国家庭方志史上的一个空白。”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对袁裕校家庭博物馆进行了报道。央视记者拍摄的《我们的传家宝》八集专题片,袁裕校家庭博物馆是其重要内容之一,即将在央视新闻频道播放。

  

“祖训传家岁月悠,点滴积累汇成流。虽为百姓寻常物,却见万家乐与忧”。面对未来,袁裕校说的最多的是:“不忘初心,感恩、回报社会,尤其是感恩金融部门对父亲、我与女儿的教育和培养。”

  

袁裕校的女儿对一位参观者的留言念念不忘:“就在袁裕校家庭博物馆,我们回到了最初的起点。一个人,不管走多远,都不能忘记,起点在哪里,初心是什么。”“我还有一个梦,2020年咱们国家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届时我想在北京举办一次《我家这一百年》家史展,就用我家几代人用过的这些老物件说话:中国人‘生活一年更比一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