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宋陈郡阳夏袁氏诗文研究(一)

2017-11-03 曹 萍 袁氏家谱文化


【摘要】

陈郡阳夏袁氏家族文人以袁宏、袁山松、袁淑和袁粲等人为代表。本文围绕这一家族文学形成与发展的社会历史原因展开分析,并对其家族成员的性格特征和文学创作共性做些力所能及的论述。



一、陈郡袁氏的发展史

陈郡这一地区,早在周朝的时候就已被作为重要的诸侯分封领地。据《礼记·乐记》所述:“武王克殷,返商,未及下车,封帝舜之后于陈”,陈胡公为诸侯,其封地就在陈国,这是历史上对陈郡地区最早的定名与区划。秦国统一后,实行郡县制,后来增设到的四十六个郡县中就设有陈郡。及至秦末,据《史记·陈涉世家》(起义军)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守丞按当时的官职来分,实际上是辅佐县令的官吏,因此可知楚国当时所置陈县。此后直到晋宋之前,陈郡地区的历代行政区划又经过多次变更:《汉书》载“高帝十一年封皇子刘友置县九:陈,苦,阳夏,宁平,扶沟、固始,圉,新平,柘。高祖置淮阳国,共辖九县,其中就有阳夏县”。又《后汉书》载:“章帝章和二年改高帝置淮阳国为陈国,辖九城:陈、阳夏、宁平、苦、柘、新平、扶乐、武平、长平”。曹操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主动让出了他所管辖的三县,以掩饰他觊觎皇权、一统天下的野心:“今上还阳夏、柘、苦三县户二万,但食武平万户,且以分损谤议,少减孤之责也。”可见在东汉末年,阳夏县曾经是曹操的封地。晋武帝合陈国于梁国,其后晋惠帝又分梁立陈,据《晋地志》载:及惠帝永康中复立,晋惠帝分梁国立陈郡,其下也设有阳夏令。沈约《宋书》:“陈郡辖陈、项、长平、阳夏、武平、苦”,至此晋宋时期又采用了“陈郡”这一名称。

根据以上历史记载及各个朝代此地区名称的不断变更,我们基本可以断定,陈郡阳夏大约辖今河南省东南部的太康县一带。根据史料记载以及《水经注疏》杨守敬按:“陈县,汉为淮阳国治,后汉为陈国治,魏为陈郡治,宋省,今淮宁县,故陈国也”来判断,历史的变革给陈郡地区带来了名称的频繁更迭。而这一地区的所辖地阳夏,更是在不同时期归属于了不同的行政区划,从它所属地的不断变更可以看出这一地区备受历代统治者所重视。晋宋时期一个著名的世家大族——陈郡阳夏袁氏家族便诞生在这片历史文化浓厚的土地上。

陈郡阳夏袁氏,是晋宋时期著名的世家大族,《新唐书·柳冲传》所引柳芳论关于魏晋南北朝的世族论说:“过江则为侨姓,王、谢、袁、萧为大”可以看到,这四家分别指的是,琅琊临沂王氏、陈郡阳夏谢氏、陈郡阳夏袁氏以及南兰陵萧氏,陈郡袁氏家族就是这四大家之一。当代学者胡阿详在《魏晋本土文学地理研究》中也提到:东汉中后期与魏晋时期,文学逐渐独立并走向发达,衣冠名族最为密集众多的中原、齐鲁,也就出现了数量最多、规模最大、世以文章显、轩冕相袭的文学家族。如陈留考城蔡氏、泰山南城羊氏……梁国阳夏谢氏、袁氏、琅琊临沂王氏等。

由此,陈郡阳夏袁氏家族在晋宋时期的地位和影响力可见一斑。本文将就陈郡袁氏的家族成员情况和诗文特色进行分析。关于袁氏的籍贯,即所属陈郡扶乐袁氏、汝南汝阳的袁氏以及陈郡阳夏袁氏之间的关系问题,一直存在着争论。陈勇《汉唐之间袁氏的政治沉浮与籍贯更迭》一文中提到的袁氏籍贯变迁,考证袁氏籍贯有两次大的更迭:

一次由陈国扶乐变为汝南汝阳,另一次由汝南汝阳变为陈郡阳夏。东汉一朝汝阳袁氏四代在政治上持续发展,并超过了陈国扶乐袁氏,成为首屈一指的世家大族,汉末袁曹相争,汝南汝阳袁氏迅速沉沦,与此同时,陈郡阳夏袁氏则与新皇权建立特殊关系,他们在政治地位上蝉联,并最终压倒汝南汝阳袁氏,与王谢萧并列的袁氏,正是这一支。

这一观点我们从下文的陈郡袁氏世系表中可以得出相同的结论,有着四世三公的汝南汝阳袁氏世家大族在汉末战争失利后,便从此归于沉寂了。本文我们着重分析一下袁氏家族中这后起的一支,即与王、谢、萧并列的陈郡阳夏袁氏。


二、陈郡袁氏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家族文学历来都是文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近些年来,对于家族文学的研究更是不断升温,例如,丁福林先生的《东晋南朝的谢氏文学集团》,将陈郡谢氏家族作为一个文学集团进行探究。此外,关于家族文学的研究还有:苏州大学李书萍的硕士论文《魏晋南朝的琅琊王氏家族文学研究》以及山东师范大学研究生常明艳的《汉晋汝南应氏家族文人研究》等等。这些研究大都围绕历史上文学成就突出的家族展开,由于家族往往是聚居在同一地域,因此这些研究往往从其所居地域着手,然后总结出家族文学产生和繁荣的原因,并且对家族成员的作品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和探索。他们将家族文学作为古代文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特殊现象进行了分析,使得家族文学的研究得到了深层次的发展。

陈郡阳夏袁氏作为声名显赫的世家大族,他们在历史上的影响力也不容忽视,学者们的研究也曾经涉及过这一家族。

前人研究的侧重点大多主要集中于家族中某一或某几个成员,从文学的角度对他们展开研究,如山东大学谢勇蝶的硕士论文《袁宏文学研究》,首都师范大学鲍远航的《袁山松与中国山水散文的开创》等文章,就是对陈郡袁氏家族中的某一人进行集中的论述,这类的文学研究仅仅停留在个别家族成员身上,而并未将这一家族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深入的分析。

此外,还有一些研究,虽然将袁氏家族看做一个整体,但是,出发点却是分析他们的社会地位变更和社会权力浮沉,如陈勇《汉唐之间袁氏的政治沉浮与籍贯更迭》和赵海丽《南朝陈郡袁氏家族谱系与联姻关系探讨》,这些研究对袁氏家族的探究相当深入,但是并未从这一家族作为文学家族的角度来分析它存在与发展的意义。


三、本文的研究创新点及意义

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经验的基础上,通过第一手史料阅读,对陈郡阳夏袁氏家族文学创作风貌进行研究。文章从家族渊源入手,立足地域、社会、家庭等多个方面,总结陈郡袁氏成员文学创作的共性和个性,从而得出家族文学兴盛的原因。文章将陈郡袁氏家族中成就卓著的文学家如袁宏、袁山松等人的成就进行了归纳,并将他们文学创作特点的形成追溯到各自的性格层面。

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深入领会家族文学存在和发展的意义,并根据全文的探究得出袁氏文学家族在推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在西晋至刘宋这一较长的历史时段内,勾勒出陈郡阳夏袁氏家族文学创作风貌、形成原因和渐变进程,从而填补关于此历史时段袁氏文学研究的空白。


第一章 晋宋陈郡袁氏概述

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在其所作《世说新语》中曾引用《袁氏家传》、《袁氏世纪》、《袁氏谱》等资料,如《谗险》引《袁氏谱》曰:“悦字元礼,陈郡阳夏人,《言语篇》:“《袁氏家传》曰:乔字彦升,陈郡人。”等等。可见,陈郡袁氏谱系图很早就已经存在并传世。


第一节 陈郡阳夏袁氏家族渊源


一、陈郡袁姓家族渊源

袁姓氏的起源有史料可考:据《元和姓纂》载,“舜后陈胡公满之后,胡公生申公,申公生靖伯庚,庚生季子惽,惽生仲牛甫,甫七代庄伯,生诸,字伯爰,孙宣仲涛涂,以王父字为氏,字或作(爰)(辕)其实一也,其后有‘袁’氏,世代为上卿。”袁氏以汝南袁氏与陈郡袁氏最为著名,而作为起源地的陈郡袁氏主要分布在今河南一带,后来陈郡袁氏中分出的一支汝南袁氏,也成为当时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世家大族。此后我国历史上各朝各代相继出现了许多取得重要成就的袁氏名人。随着汝南袁氏政治地位的衰落,陈郡的袁氏就重新占据了该姓氏的统治地位,陈郡袁氏有一支在西晋末年渡江到南方以后政治地位便得到提升(“过江则为侨姓”),陈郡袁氏因此成为著名的世家大族,他们聚居在大约今江西地区,后来由于战乱或者政治需要等各个方面的具体原因,陈郡袁氏散居到全国南北各个地方,但是仍然保留着其世家大族的权势和政治地位。袁氏的聚居地多次迁移和袁氏的分支的不断扩大,使得我国多个地区都有袁氏的集中居住地。


二、袁氏家族的谱系关系

从上面的谱系图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陈郡阳夏袁氏与有着四世三公(安、敞、汤、逢、隗)的汝南汝阳袁氏有着很密切的血缘关系,实际上是同一个家族的不同分支。陈郡袁氏的祖上第三世袁滂也曾经做过汉代的司徒,五世袁彭、袁侃、袁亮在汉代又曾官至尚书。一个拥有如此强大政治背景的世家大族,必然对当时的社会产生非同一般的影响力。从《世说新语人名谱校笺》可以看出,处于西晋至南朝刘宋时期的陈郡袁氏大约在其谱系七世到十一世之间,而期间被任命的太尉、将军、仆射、九卿、太守之人更是不可计数。东晋文学家、史学家袁宏,南朝宋文学家袁淑、中书监袁粲,均为陈郡阳夏人。《元和姓纂》云:“袁氏自后汉、魏、晋至梁、陈,正传世二十八人,三公、令仆一十七人。”由此,陈郡袁氏人才辈出、累世为官可见一斑。这样的谱系关系奠定了袁氏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也同时展示出整个家族凝聚的文学实力。


三、族中前辈所创的政治功绩

《史记·平准书》记载“为吏者长子孙,居官者以为姓号”。由于门阀制度的存在,家族的政治影响很显然是不容被忽略的,封建社会对于官吏的任免无不参照其出身、家族势力及其社会关系。但是,大姓家族的世代为官,不能被视作是一种理所当然。尽管由于支系相连,相互支撑,世家大族在一定历史时期的地位是不可撼动的,但是随着政治和社会的发展,总会有新兴阶级和新的政治势力出现并与之产生抗衡,在新形势的冲击下,世家大族的成员得以立足的本钱就由单纯的依靠裙带关系转向才能与智慧的较量。家族中许多成员都在政治上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单就袁滂一支而言,就有不少成员位居高职,袁滂是汉朝大司徒,为汉室王朝立下了赫赫功劳,汉末战乱时期,袁滂的儿子袁涣又作为袁术的部下,跟着他南征北战,袁涣的许多策略和建议被采纳,这样袁术才得以在群雄逐鹿中有过一段的历史辉煌。袁涣后归降曹操后为魏御史大夫,提出了许多与民为善、达民所愿的建议并被采纳,在保护古代经济的发展上功不可没。袁涣之子袁准做过给事中,袁准的儿子冲拜光逯勋,袁涣的另一子侃为魏黄门选部郎,迁尚书,袁侃的孙子猷为侍中,猷子勖拜临汝令,勖子袁宏初为谢尚参军,后来又跟随大司马桓温转战南北,虽然北伐路上并非所向披靡,但是袁宏作为一名随军记室的功绩也不容忽略。除此,袁涣的弟弟袁霸也曾经做过魏大司农,素有功绩和才干。袁霸之子袁亮也曾做过河南尹,后官至尚书。窥一斑而知全豹,我们单从袁涣这一支上就可以看出整个陈郡袁氏家族成员所取得的辉煌政治功绩。

袁氏成员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政治功绩,除了具备较强的家族权势之外,由“袁氏自平帝时袁良始习孟氏《易》,袁敞“少传《易经》教授;袁安,习孟氏易,平帝时举明经”、“安子京,京子彭,彭弟汤均传家学”)等记载可知,勤奋好学也是袁氏家族之所以长盛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婚姻关系所稳固的政治地位

历朝历代,无论世家大族还是庶民小户,大都试图通过联姻这一世俗的社会关系来重建或壮大自己的家族,作为封建势力影响下的袁氏家族也不例外,同其他士族一样,他们将婚姻的选择目标基本固定在了与其地位势力相当的世家大族成员身上,这样以来,一方面在家族经济上做到了“强强联合”,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在政治上也可以达成“保障同盟”。下面简要列举袁氏家族中这种以联姻扩大势力的例子:

陈郡袁氏与其他三大家族及皇室所建立的婚姻关系:

(一)与陈郡谢氏的联姻

据《南史·袁湛传》载:“湛少为外祖谢安所知,以其兄子玄之女妻之”。由袁湛是谢安的外孙可知,其父袁质与其母谢氏便是袁谢两家的联姻,袁湛、袁豹兄弟二人的母亲是东晋宰相谢安的侄女。又据《晋书》、《宋书》记载,袁湛的外甥是陈郡谢绚,这说的都是陈郡袁氏与谢氏的联姻情况。

(二)与琅琊王氏的联姻

《世说新语·排调》:“孝武属王珣求女婿,曰:“王敦、桓温,磊砢之流,既不可复得,且小如意,亦好豫人家事,酷非所须。正如真长、子敬比,最佳。”珣举谢混。后袁山松欲拟谢婚,王曰:“卿莫近禁脔”。谢混乃谢安的之孙,虽然这段记载没有明确指出袁谢联姻的事实,但是“袁山松欲以女妻之”短短几个字便反映出当时世族大家联姻风气的盛行。

《南史·袁淑传》载:“袁淑字阳原,„„至十余岁,为姑父王弘所赏”,可以看出,王弘与的袁淑的姑母是联姻关系。《南史·袁粲传》记载了袁粲之母出身系琅琊王氏:“袁粲,字景倩,其母琅琊王氏,太尉长史诞之女也。”这说的都是陈郡袁氏同琅琊王氏的联姻。

(三)与兰陵萧氏的联姻

除了同谢、王二氏的多次联姻关系之外,陈郡袁氏与萧氏家族也有过联姻:《南史·袁宪传》载:“寻举高第,以贵公子选尚南沙公主,即梁简文帝女也”。袁氏家族的袁宪与简文帝之女的婚姻就是袁氏与萧氏家族的一次联姻。

(四)与刘宋皇室的联姻

陈郡袁氏与刘宋皇族的联姻关系我们同样可以在历史记载中得到证实,根据《宋书·后妃传》所记载:“文帝袁皇后,陈郡阳夏人、左光禄大夫敬公湛之庶女也。”这说明袁氏与当时的皇权也通过了婚姻建立了密切的联系,这对于袁氏家族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上的婚姻关系,一方面巩固了袁氏家族在政坛中的地位,另一方面,由于世家大族之间的联姻,使得后代拥有了同代人所不具备的受教育条件,在家庭文化环境熏陶和教育的潜移默化中,袁氏成员自幼就饱读诗书,为日后迈入政坛和进行丰富的文学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也是这一家族出现如此之多政界、文坛优秀人物的原因之一。由于各个家族之间的枝脉相连,一荣俱荣,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袁氏家族借助自身和与其联姻家族的经济、政治势力,得以蓬勃发展。


第二节 袁氏家族文学兴盛原因

据《隋书·经籍志》记载:陈郡袁氏中袁涣、袁准、袁乔、袁质、袁休明、袁豹、袁彦伯、袁山松、袁淑、袁粲、袁昂、袁枢、袁宪等人都有文集传世。因此陈郡阳夏袁氏家族除了文学成就突出的袁山松、袁淑、袁粲等人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文学成就之外,其他家族成员在文学上也颇有作为。陈郡阳夏袁氏成员的文学成就同他们的政治地位一样不容忽视,早在三国时期,袁氏家族成员袁涣就有文集五卷传世。他对于后世成员来讲,无疑起到一个教育与示范的作用,或者说由于受他的影响,文学创作被当作了一种家族习惯得以传承。自此以后,从西晋到南朝宋期间,陈郡阳夏袁氏又涌现出一大批卓有成就的文学家。陈郡阳夏袁氏之所以取得如此高的文学成就,主要受到地域和家族等几个方面的影响:


一、优越的自然条件与繁荣的社会经济

据《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云:“陈州太康县,本汉阳夏县也。”因此我们可以大体认定陈郡阳夏约在今河南太康一带。又根据《太康县志》序:“太康古为阳夏邑,秦置阳夏县,隋改太康县,沿袭志今”因此可以确定阳夏地区就在今天的河南省太康县。太康先后隶属过淮阳、商丘、开封等地区,现在隶属于河南周口市,地理位置处于大约东经114度,北纬34度左右,位处黄河和淮河两大流域之间,靠近涡河的上游和豫东平原,有着丰富的灌溉资源,土壤肥沃。这一地区的气候类型属于暖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暖适宜,光照充足,雨水丰富,无霜期长,便于农作物的生长,同时动植物种类繁多,有利于人类的生产生活。“仓廪足而知礼节”,生活上的衣食无忧让人们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这样就能够在日常劳作之余借助文字表达对生活的感悟。也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这块土壤才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底蕴,文学的种子才能够在这片土地上孕育并生根发芽。

黄河流域一直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从战国时期一直到两汉,我国的经济重心一直处于北方地区,从魏晋时期开始,我国的经济重心才开始向南方转移,而在此之前,北方地区的黄河流域一直是我国社会经济相对繁荣的地区。无论是从自然经济还是社会贸易上来看,这一地区在当时的社会经济中均处于一个相对发达的水平。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使得当地的人们有更多的精力和财力主动吸收文化,另一方面,经济上的交流势必在主观上和客观上带来文化的传播与流动,因此这一地区相对发达的社会经济也是居住其中的袁氏家族之所以兴盛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陈郡地区厚重的文化沉淀

陈郡阳夏是一个历史沉淀厚重的地区,至今境内仍有多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遗址,同时太康县还是谢氏、袁氏、符氏、何氏等世家大姓的发源地。良好的自然环境和繁荣的经济以及丰厚的文化底蕴,使得这一地区学术氛围浓厚、人才辈出。

据《史记·陈涉世家》记载:“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由此可见,吴广便是陈郡阳夏人,他们的起义建立了“张楚”政权,并最终瓦解了秦王朝的黑暗统治,这一陈郡的历史名人,对陈郡人的思想和文化观念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除此之外,西汉宣帝时任丞相之职的黄霸也是阳夏人,据《汉书循吏传》记载:“自汉兴,言治民吏,以霸为首”,“霸以外宽内明得吏民心,户口岁增,治为天下第一”,黄霸作为从这一地区走出的官员,他的个人行动和制定的政策,都给这一地区的社会经济及人文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进步。

此外,曹魏时期著名政治家、思想家何夔便生活在这里,据《三国志·何夔传》:“夔为陈郡阳夏人,何夔贵尚峻厉,为世名人”,他便是后来陈郡何氏家族的开创者,何夔曾多次上疏议事,其文简约凝练,主题鲜明,下截取一段其上魏明帝疏。疏曰:臣闻为国者以清静为基,而百姓以良吏为本。今海内虚耗,事役众多,诚宜恤养黎元,悦以使人。郡守之权虽轻,犹专任千里,比之于古,则列国之君也。上当奉宣朝恩,以致惠和,下当兴利而除其害。……臣愚以为可密诏主者,使隐核参访郡守,其有老病不隐亲人物,及宰牧少恩,好修人事,烦挠百姓者,皆可征还,为更选代。

何夔认为国家应该给人民创造安静祥和的生活环境,他主张巩固中央集权,建议加强中央对地方官吏的统治,这样国家才能够控制对官吏的选拔和任用。他还建议统治者任命清正廉洁的官吏来管理人民,唯有如此,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人民才能安居乐业。何夔的这些政策一经采纳便大大的推动了阳夏地区政治和社会进步,人们也得到了休养生息。如此,陈郡阳夏地区便拥有了促进文化生成和发展的土壤。何夔之子何曾又曾做过西晋的大臣,其后,生活在陈郡的何氏更是以一个家族的影响力赋予了陈郡更加深厚的文化底蕴。

曹魏政权建立之后,基于保卫王权及排除政治威胁的考虑,曹丕将其弟曹植多次迁封,据《三国志·魏书·陈思王植传》:“以陈四县封植为陈王,邑三千五百户。”曹植最后的封地就在陈郡,卒后谥号为‘思’,后人称之为“陈王”或“陈思王”,陈郡便属于其辖地。曹植文学造诣很高,因此他在此地为王期间,所进行的文学活动和所颁布的法令以及政策上的倾向都对当地文化风气产生过积极的影响,这就使得当地有了相当浓厚的文化风气。

两晋时期,陈郡谢氏早已成为一个名门望族,《晋书·谢鲲传》云:“谢鲲字幼舆,陈国阳夏人也”,谢鲲崇尚并擅长玄学,由于他的影响,谢氏家族的研究之风由儒家转向玄学,后来谢氏家族社会关系和政治地位的提升都与此有关。玄学的研究不仅仅影响了一个家族,更是给整个阳夏地区吹入了一股玄学之风。此后,谢氏家族成员谢安位列宰相,拥有至高的政治权利,而家族其他成员如谢万、谢石、谢尚、谢玄等人也都在当时的政坛中拥有一席之地,到南北朝的时候,谢氏家族的地位有所衰落,但是仍然拥有一些政治地位和经济特权,因此家族依然有充足的条件来提高家族成员的文化修养,谢氏家族也就能够保留着咏山诵水的闲情,对意识形态的东西也可以展开深入细致的思考,由此以来,谢氏家族便不断的发展壮大,政治家、文学家辈出,其中谢灵运开创了中国诗歌史上的山水诗派,就连谢道韫这样的女性也不得不令人刮目相看。谢氏家族成员在文化领域的各个方面都做出了突出的成就,一个家族对一个地域文化的影响力显而易见,同时它又对另一个家族的产生与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推动力。


三、家族内在的影响力

陈郡阳夏袁氏家族的教育及其重视文学修养的家风,给家族成员的文化成长提供了必要的条件,由于世家大族之间的联姻关系大都在门第相当的家族之间进行,因此袁氏家族成员受到本族和母系文化思想的双重影响,正如孟母三迁对其产生的重要影响一样,长辈的教育理念和日常举止对于后辈子孙来讲便是其所能够接触到的最早的教育,无论优劣足以影响他们终生。如袁粲的母亲便出身于当时赫赫有名的琅琊王氏家族,这样一个世家大族出身的女子必定受到过长期的文化熏陶,在对待教育的问题上,她传承了家族长辈对自己的教育方式,因此袁粲在袁氏和王氏两个家族浓厚的文化氛围中成长起来,在文学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上具有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再加之其自身后天不懈的努力,袁粲成长为了晋宋时期名噪一时的政治家和文学家。

另一方面,前辈文学成就对后辈产生了带动作用。一个家族中长辈所取得的文学成就,总是会被家族人奉为至宝代代传诵,在传诵的过程中,有些家族后代成员产生了学习与效仿的动机,并从这些作品中吸收和汲取了营养,为自己日后的创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此外,家族经济实力也有助于推动家族之学不断进步,经济条件优越,才有可能使后代接触到当时社会最前沿的思想观点,也才能够在与其他社会上层的交流中感触到社会政治的动态与细节,这就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思考的空间和表述的内容。而世家大族大规模的藏书条件,也是其他寒门小户可望而不可即的。以上种种大家族所独有的有利因素,也是陈郡阳夏袁氏家族文学兴盛的原因之一。(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