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南境秦代置阳城县,既见于《史记》中的唐代人注疏,又见于明、清的方志资料。《明一统志》卷三十一《古迹》:“阳城故城在(汝宁)府界,汉置县属汝南郡,东汉省入汝阳”。明李本固《汝南志》、清嘉庆《汝宁府志》对阳城故城位置的记载亦同。康熙二十九年《上蔡县志》卷之一《舆地志》记曰:阳城在上蔡县东南,汝阳、平舆之间。“曹魏(应为东汉)废入汝阳”。民国年间由藏励龢先生主编的《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记载道:汉代阳城侯国(又称阳城县)“在今河南汝南县界”。所谓“界”,即“境”也。“汝宁府界”、“汝南县界”即汝宁府境,或汝南县境。

  《史记》和《汉书》,均载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领袖陈胜乡里在阳城。不仅如此,《明一统志》和汝南诸志的纂修者还在《人物志》中声明陈胜为汝南人,并为其着重立传。如《明一统志》卷三十一《人物》:“陈胜汝南阳城(人),少时尝与人庸耕,秦二世发闾左戌渔阳,胜与阳夏人吴广,度失期法当斩,谋举事。”

  据上述文献资料所载(参阅《吕氏春秋·上德篇》“墨者,子孟胜,善荆之阳城君”条、《汉书·外戚恩泽侯表》汝南“阳城缪侯刘德”条以及《元和郡县志》、《太平寰宇记》、《舆地广记》的记载),汝南阳城名称的历史沿革大致轮廓是:“春秋属沈蔡,战国属楚”。在春秋战国时期原后刘新集村委一带是楚悼王王族阳城君封国,著名楚辞作家宋玉赋有“惑阳城、迷下蔡”之语。楚悼王去世时,阳城君在丧所围攻吴起,误射中王尸,按律治罪当斩,阳城君避难出走,楚收回封地。以后魏不断联合韩、齐等伐楚,魏、韩先后占领了楚国上蔡、安城等大片领土。原为楚国领土的汝南一带成为楚魏二国之境,汝东形成一道楚、魏边疆线——魏长城(鸿沟)。距魏长城不足8公里的阳城,成为楚国的军事重镇。

  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后,置阳城县,属陈郡;西汉阳城改属汝南郡,地节四年(前66年)封宗正刘德为阳城侯。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刘向是刘德之子,王莽尊崇的国师刘歆是其孙。西汉末年王莽摄政,天下大乱,刘德曾孙刘飒(读sà)嗣位后“败绝”。东汉光武帝刘秀为削减官僚机构,减轻庶民负担,去武官进文吏,省并郡县,阳城并入汝阳。为平舆、宜春、汝阳三县之地,后宜春、平舆县裁,尽归汝阳。1913年汝阳更名“汝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51年4月26日决定,析汝南置平舆县,汝东八个区划归平舆县,阳城故城也划入平舆县境。